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欧洲高等教育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报告》对欧洲37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不同国家在实践中的共性与差异,以期对我国建立各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机制有所借鉴。
2024年4月,欧洲教育与文化行政署(EACEA)发布《Validation of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欧洲高等教育非正式与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报告),旨在响应欧盟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政策支持,是一份极具指导意义的政策研究报告。
该报告系统梳理和比较37个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实践与政策框架,并聚焦以下四个方面:(1)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作为高等教育的替代性入学途径;(2)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作为完成高等教育学习要求的途径;(3)可被认证的学习活动的类型;(4)支撑认证实践的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37个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在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实践上的多样性。报告不仅提供了实证数据,还提供了比较基准,为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了识别良好实践、挑战和发展领域的证据基础,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领域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正规学习(Formal Learning)是指在制度化、结构化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由学校、大学或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具有明确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
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非正规学习指有组织、有计划但不颁发正式文凭的学习活动,通常以提升特定技能或知识为目标,形式较为灵活。非正规学习的常见的有公司内部培训、结构化的在线学习(例如,利用开放教育资源)及由民间社会组织举办的课程等。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无意识、无组织的学习,源于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自发获取的知识与技能。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的包括通过YouTube自学剪辑视频,在海外生活时掌握当地语言,通过育儿经验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等。
芬兰是第一类国家的典型代表。其高等教育法规未对可认证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作出具体规定,完全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可接受的学习成果类型,理论上可涵盖任何形式的学习。捷克、比利时法语社区和法国则属于第二类国家,它们在法律法规中对可认证学习成果作出了明确规定。捷克将认证范围限定为"非学位终身学习课程",且仅适用于课程学分认证(而非入学资格)。这意味着学生若曾修读高校提供的非学位课程,可申请将其学分转入学位课程。法规未涉及其他学习活动的认证。比利时法语社区的法规涵盖范围更广,既承认正规教育课程,也认可通过个人及专业经验获得的学习成果。法国则特别关注工作经验的认证,其"经验学习认证"(VAE)计划规定,凡能证明从事与所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达到一年以上的学习者,均可申请认证。
这一比较表明,虽然各国都允许在高等教育中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但其认证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数据显示,在30个已建立高等教育入学或学分认证制度的国家中,有19个国家出台了明确的政策指导文件。这些文件通常要求高校制定具体的认证程序,包括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在内的各类学习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质量保障机构一般不规定具体的认证方法,而是着重确保高校的相关政策满足以下要求:
1)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纳入认证范围;
2)制定透明、公平的认证规则。
以爱尔兰为例,爱尔兰质量与资格认证局(QQI)出台了相关的质量保障标准,这些标准明确规定爱尔兰的高校需要建立并公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学生的入学、学业进展以及各类学习成果(包括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流程。特别强调要建立公平、透明的机制,确保对教育经历、培训资历和工作经验等给予合理认证。
截至目前,该报告显示通过认证NFIL替代常规高等教育入学要求的国家有限,仅18个国家(不足半数)允许通过认证NFIL入学,且集中于西欧和北欧(如芬兰、荷兰)。多数国家同时提供其他替代路径(如入学考试、预科课程)等,NFIL认证仅为选项之一。30个欧洲国家允许通过NFIL认证减免学分,但普遍设上限(如最多抵免30%),学生仍需完成大部分正式课程。基于工作经历或培训课程的学习成果更容易获得认证,而家庭或休闲活动获得的技能则依旧很难被认证。约三分之二设有NFIL认证机制系统的国家有国家层面的文件规定,以确保评估流程的透明性与一致性。
来源:学分银行CB